书名:路加福音生命读经  

回目录  上一篇  下一篇

 

 

第十四篇、人救主在祂带着神圣属性之人性美德中的职事─在加利利(四)

读经:路加福音六章十二至四十九节。

在本篇信息里,我们来到路加六章十二至四十九节。这段话说到两件事:主选立十二使徒,(路六12~16,)以及教导门徒最高的道德。(路六17~49。)

选立十二使徒

路加六章十二节说,『那些日子,耶稣出去上山祷告,整夜祷告神。』第二天,祂叫门徒来,挑选了十二个人作祂的使徒。主耶稣祷告是要与神交通,为祂的职事寻求神的旨意和喜悦。人救主完成祂的职事,不是向神独立,照自己的意思,乃是与神是一,照神的旨意和喜悦,完成神的定旨。尤其主耶稣没有凭自己选立十二使徒。祂在这件事上的行动,乃是与神是一的人。

当主耶稣受浸时,祂将自己摆在一边。这指明祂尽职时不愿凭自己作什么,乃愿凭着神并同着神作一切。六章十二节有主受浸的应用。主在祷告中弃绝自己,将自己摆在一边。主要选立一些人作祂的助手,作奉差遣出去接触人的使徒;在这要紧的事上,主没有在自己里面或凭自己行动。祂完全是在神里面并同着神作这事。六章十三至十六节描述主挑选十二使徒,主要的点是主耶稣将自己摆在一边,没有凭自己行动。在选立十二使徒的事上,祂是在神里面、凭着神并同着神行动。

教导门徒最高的道德

在六章十七至二十节,我们看见主在这章余下的话,乃是祂在一大群百姓面前(路六17)对门徒说的,(路六20,)人群中可能多半是不信的人。因此,主教训人时,有两班人与祂在一起。第一班是门徒,第二班是不信的群众。我们若要了解主这里的教训,就需要记住这点。祂的话有时候指着信徒,有时候指着不信的人。

主在六章十七至四十九节的教训,有许多和马太五至七章的教训相似。马太五至七章所颁布诸天之国的宪法,构成诸天之国的实际。路加六章二十至四十九节所列举的,是神儿女品格的原则,管治并衡量信徒的行为;他们已经由神所生,并得着神的生命和性情。当时主说的这段话,除了二十四至二十六节和三十九节以外,都是指着信主的犹太遗民说的。

我们已经看见,马太五至七章有诸天之国的宪法。路加六章的教训不是宪法,乃是那些信主,由神所生,有神生命和性情之人品格的原则。我们信徒已经由神重生,有神的生命和性情。现在我们需要看见,什么原则应当管治我们的品格,我们的行为。我们应当怎样举止行动?我们应当怎样行事为人?这章圣经所说的原则,解答了这些问题。主在这里的教训,每一方面都应当是管治我们基督徒行为的原则。我们若看见这点,就会看见马太五至七章诸天之国的宪法,与路加六章基督徒行为的原则区别何在。

蒙福之人的四个特征

这些经节的头一个原则是:我们相信基督且由神所生的人,应当是蒙神祝福的人。我们应该是蒙祝福的人,不该是受咒诅的人。因着堕落,人类在咒诅之下。但是在恩典的禧年里,主耶稣已经拯救我们脱离咒诅,把我们带进神的祝福里。因此,我们应当是蒙神祝福的人。六章二十至二十三节有蒙福之人的四个特征。

贫穷

主耶稣在二十节说,『贫穷的人有福了,因为神的国是你们的。』这节的『贫穷』有两个含意。第一是指在物质的事物上贫穷,第二是指在属灵的事物上贫穷。因此,这里的贫穷一辞指明在属地、物质的事物上贫穷,也在属天、属灵的事物上贫穷。

那些在属地、物质的事物上丰富的人,往往不容易在属天、属灵的事物上贫穷。一个蒙神拣选并呼召的人,若在物质的事物上富足,也许就很难在属灵的事物上贫穷。甚至可能需要神取去这人物质的财富,好叫他在属灵的事物上贫穷。

我们若要作蒙福的人,就需要是贫穷的,主要的是需要在属灵、属天的事物上贫穷。论到属灵的事物,我们应当感觉自己一无所有,我们是贫穷的。

马太五章三节说到灵里贫穷。灵里贫穷不仅是指谦卑,更是指我们的灵,我们人的深处完全倒空,不持守老旧的事物。灵里贫穷的意思也是卸去旧有的,以接受新的事物。

我们人的灵,就是我们人最深的部分,是我们接触神并领悟属灵事物的器官。我们人这一部分,必须是贫穷的、倒空的、卸去旧有的,才能领悟并得着神的国。我们一直需要灵里贫穷,里面深处感觉自己在属灵的事物、并与神有关的事物上是贫穷的。我们若是这样贫穷并谦卑的,神的国就立刻成了我们的福分。

现今饥饿

蒙福之人的第二个特征是现今饥饿:『现今饥饿的人有福了,因为你们将要饱足。』(路六21上。)这节说到属灵的饥饿。我们首先领悟自己在属灵的事物上是贫穷的,然后我们就渴慕我们在属灵范围中所欠缺的。

主说,现今饥饿的人将要饱足。当我们饥饿时,我们要得着充满,我们要因基督属灵的丰富而饱足。

现今哀哭

在六章二十一节下半主耶稣说,『现今哀哭的人有福了,因为你们将要喜笑。 』这是蒙神祝福之人的第三个特征。本节的哀哭意思是悔改并懊悔。哀哭这一面的意思是,我们不满意自己属灵的光景和情形。因此,我们懊悔且悔改,渴望我们属灵的情形有所改变。

被恨恶

二十二、二十三节有第四个特征:『人为人子的缘故,恨恶你们,隔绝你们,辱骂你们,弃掉你们的名,以为是恶,你们就有福了。当那日你们要欢喜跳跃,因为看哪,你们在天上的赏赐是大的,原来他们的祖宗待申言者也是这样。』这里我们看见,为着人子的缘故被恨恶,受辱骂,乃是有福的。然而,我们却喜欢被人称赞,受人重视、尊敬、尊重。我们需要领悟,信徒将被世人恨恶、毁谤,原因是全世界都在跟从撒但,我们却跟从主,走相反的路。因为我们的路与世界的路相反,所以世人会恨恶我们,毁谤我们。

对不信之人所说的话

在二十四至二十六节,主对在场不信的群众说话。祂在二十四节说,『但你们富足的人有祸了,因为你们充分的受了你们的安慰。』主说这段话时,二十四至二十六节可用于不信的犹太人,他们硬着心,弃绝救主。

主在二十四节宣告富足的人有祸了,主说他们充分的受了他们的安慰。充分的受了,原文是用在商业上,承认已收足款项。

主在二十五、二十六节接着说,『你们现今饱足的人有祸了,因为你们将要饥饿。你们现今喜笑的人有祸了,因为你们将要哀恸哭泣。人都说你们好的时候,你们就有祸了,因为他们的祖宗待假申言者也是这样。』这里我们看见,那些想要得人称赞,受人敬重的,就要像假申言者一样。

对门徒所说进一步的话

在六章二十七节,主从外人转向门徒。二十七、二十八节说,『只是我告诉你们这听见的人,要爱你们的仇敌,善待恨你们的人。要为那咒诅你们的祝福,为那凌辱你们的祷告。』二十七节那些听见的人,就是相信主,接受主话的人。

我们在二十七、二十八节看见最高标准的道德。爱我们的仇敌,善待恨我们的人,乃是最高标准的道德。为那咒诅我们的祝福,为那凌辱我们的祷告,也是最高标准的道德。我们读这些经节很容易,但要实行就极其困难。实际上,要履行这些话,我们需要是个神人,就是被神浸透并与神调和的人。

在二十九节主说,『有人打你的脸,连另一面也给他打。有人夺你的外衣,连里衣也不要拦阻他拿去。』把另一面的脸让给打我们的人,证明我们有能力以受苦代替抗拒,不为自己的利益在肉体或魂里生活行动,乃为神的国在灵里生活行动。

在二十九节主说,有人夺我们的外衣,连里衣也不要拦阻他拿去。不过,我们要这样举止行动,就需要被神浸透。

主在三十节继续说,『凡求你的,就给他;有人夺你的东西去,不用再要回来。』凡求我们的,就给他,我们的东西也不用再要回来,这证明我们不在意物质的东西,也不被这些东西占有。

三十一节说,『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,你们也要怎样待人。』这指明我们愿意别人怎样待我们,我们就该先怎样待他们。

在六章三十二至三十四节主耶稣说,『你们若爱那爱你们的人,有什么可酬谢的?因为连罪人也爱那爱他们的人。你们若善待那善待你们的人,有什么可酬谢的?就是罪人也这样行。你们若借给人,指望从他收回,有什么可酬谢的?就是罪人也借给罪人,要如数收回。』在这几节,酬谢相当于赏赐,『什么』是指赏赐的性质。因此,什么可酬谢的,是指什么样的赏赐。

接受酬谢就是接受赏赐。你若为某人作了有益的事,他向你致谢,那个『谢谢』就是你的赏赐。主在这几节问说,我们对别人所作的若和罪人所作的一样,有什么可酬谢的,有什么样的赏赐?就是罪人也爱那爱他们的人,善待那善待他们的人,借给人就指望若不能多收,也要如数收回。

至高者的儿子

在三十五节主继续说,『但你们要爱你们的仇敌,也要善待他们,并且要借给人,不指望偿还;你们的赏赐就必大了,你们且要成为至高者的儿子,因为祂恩待那忘恩的和作恶的。』这一节有这里所描述那种生活的秘诀。秘诀就是神的生命。我们若要履行这一切原则,就必须有神的生命。我们必须从至高者而生,从神而生,因而成为至高者的儿子。

我们既是从神生的人,就能爱我们的仇敌。神甚至在我们还作仇敌的时候,就爱了我们。(罗五8。)我们需要对神在我们还作仇敌的时候就爱了我们这事实,有深刻的印象。现今祂的爱已经分赐给我们。因此,我们用以爱别人的爱,乃是我们父神的爱。

圣经告诉我们,神就是爱。(约壹四8。)正如灵是神人位的性质,光是神彰显的性质,照样,爱是神所是的性质。因此,我们若从神生,就必定从神所是的性质─神圣的爱─而生。我们这些从神生的人,有祂的生命和性情。现今我们自然就能爱我们的仇敌,就像我们的父神爱他们一样。因这缘故,主告诉我们,要爱我们的仇敌,使我们成为至高者的儿子;祂恩待那忘恩的和作恶的。

主在六章三十六节说,『你们要有怜恤,正如你们的父有怜恤一样。』怜恤超越爱与怜悯。我们可能向人显示怜悯而没有怜恤。实际上爱人比对人有怜恤容易,原因是我们往往爱那些好的。但是怜恤比爱达到得更远。我们需要施怜悯,好构到那些光景可怜的人。

按我们天然的领会,我们可能以为对人有怜恤,乃是怜悯有病或在贫困中的人。但是按照这章的上下文,怜恤的意思不是这样。这里的上下文指明那恨我们、凌辱我们的人是在可怜的光景中。因此,我们对这样的人不仅应当有爱,也应当有怜恤。我们需要怜恤邪恶、一点不可爱的人。我们这些从神生的人,应当有怜恤,正如我们的父有怜恤一样。